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重庆市高校积极践行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战略,以技术输入、智能课程、科研协同、国际数字、学术研讨等多维度举措,为乡村提升“造血”能力,实现从教育脱贫攻坚任务向乡村全面振兴行动的转移。
以技术输入发展乡村产业链。重庆高校依托专家团队和技术储备,推动科技成果在农业农村领域向实际生产力转化,以技术输入发展乡村产业链。一是技术精准培训。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入户指导、观摩学习等开展精准有效的技术培训,切实提升农民科学种养殖技能。2024年,累计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280场次养殖、栽培技术培训。二是农田智能改造。积极引入现代农业科技,推动农田宜机化改造,推广应用农业智能化灌溉系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据统计,改造后的农田作业效率提升30%以上。三是销售模式创新。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模式”,为乡村产品进行品牌策划、文化包装和销售推广。重庆科技大学研发的“立式光学智能分拣鲜切花装置”在垫江县曹回镇徐白村应用后,芍药鲜切花销售额增长近50%。
以智能课程培养乡村领头雁。重庆高校通过多元化、智能化课程体系,利用项目培训为乡村产业振兴培育一批批高素质人才。一是培育创新人才。开设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和数字创意等前沿课程,培养具有内生创造动力的乡村人才,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如城口县北屏乡太平社区村干部张金,在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帮助下,成功化身助农网红,直播售卖农副产品销售额已突破100万元。二是造就新农精英。针对乡村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组建“田间学院”“科技小院”,引入“智能矩阵网上学习系统”,开通“商业模式设计”在线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善经营、懂营销的“新农人”。数据显示,经过培训的新型经营主体年经营收入平均增长20%。三是孵化田间创客。面向有乡村创业意愿的年轻人,设计电商平台管理、网络营销策略等技术课程,构建村校“命运共同体”。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创业大学毕业生廖某,成功开设10个网络店铺,销量日均达5000单,年网络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
以科研协同打造乡村生态圈。重庆高校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建立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乡村“五位一体”协同模式,共同打造乡村生态圈。一是打造人居生态圈。扎实开展地质资源、建筑材料调查和建筑文物勘察,设计枢纽方案和管网布局等,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设计的《农宅屋面附加小型装配式拼接蓄水隔热装置》《农宅屋面附加小型装配式拼接保温隔热装置》荣获实用新型专利。二是打造种植生态圈。通过AI监控技术,对果树种植、病虫害防治、土壤墒情等环节进行可视化和智能化管理,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对接的重庆市万州区太龙镇280亩古红桔基地,在合作后产量提高107.50%,平均落果率降低17.98%,亩净收入同比增加264.30%。三是打造资源生态圈。通过科技赋能与生态融合,深度挖掘乡村自然资源与文化潜力,塑造高品质资源生态圈。彭水县通过“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数智管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等技术创新课题研究成果,成功申报水利部2025-2026年全国300个小型水库建设项目。项目规划总库容50.7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逾万亩,有力支撑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以学术研讨滋养乡村公益田。针对乡村振兴中公益项目的难点和困境,联合国内多个部门和研究机构,通过学术研讨为振兴乡村公益项目提供学术滋养和实践指导。一是医疗区域联合。联合川鲁协作支医队举办“多维共话·乳约而至——乳腺疾病学术研讨会”“渝鲁协作·甲状腺疾病学术研讨会”等医疗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区域医疗合作,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二是农业技术务实。举办“智慧田园·现代农业技术研讨会”“绿色农耕·农业可持续发展论坛”等系列农业学术交流活动,引导专家学者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2022年,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试种第一批灵芝收获6000余斤。灵芝药效成分灵芝三萜和多糖含量均居国内灵芝产区前列。三是专家授课传艺。组织专家学者赴乡村授课,通过专题讲座、实操演练、案例分享等方式传授先进医疗理念和技术。在昌都市察雅县、类乌齐县、芒康县实施的“天使之翼”(2023-2025)医务人员岗位能力提升行动中,120名医务人员技能通过率达92.9%,实现“培养一批、带动一方、影响一片”。
以国际数字塑造乡村职教范。重庆高校紧跟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推动国内外乡村职教经验深度交融。一是培训国际技能。与海外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引入国际先进的乡村技能培训课程和师资力量,为乡村职教人才提供与国际接轨的学习机会。2024年1月,组织斯里兰卡、老挝等国49名学员来渝开展“中文+乡村技能”培训,实地感受乡村振兴的“重庆速度”与“重庆温度”。二是搭建国际联盟。积极寻求与国际乡村职教机构合作,致力搭建职业院校切磋交流、互通有无的国际舞台。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联合斯里兰卡“梁家河领导力学院”等5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国际数字乡村振兴职业教育联盟”,促进成员之间资源共享、项目合作与经验交流。三是认证国际接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国际数字乡村职教认证体系。通过对乡村技能、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方面综合评估,为学员颁发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切实提高乡村职教人才国际竞争力。截至2024年12月,已有近10名乡村职教人才获得该证书,为其职业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
声明:来源于教育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