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夏园教育

百年老校血脉传承的红色印记

发布者: 发布日期:2021-07-09 10:33:31 浏览次数:308

  红色血脉,代代相传。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是百年老校,前身是京师公立第一女子中学,在建校初期得到李大钊先生的扶持和帮助,是“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策源地之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书卷石刻、《女一中之歌》、《火种之歌》、蔡元培雕像、高仁山石碑、石评梅和高君宇雕塑……走在这所中学的校园中,随处可见红色印记,这也是根植于每位一六一人记忆深处的基因传承。

   前身女一中,这里的学生巾帼不让须眉

  一六一中学创建于1913年,前身是京师公立第一女子中学。李大钊积极推动女权运动,受他的影响,他在北京大学和女高师教过的许多学生和进步青年来到女一中任教。她们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火种,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之中坚人物”。如毕业于北京大学、曾长期受教于李大钊的孙祥偈,1929年至1931年担任女一中校长。任职期间,她向师生宣传李大钊先生的事迹,并把李大钊遗著《唯物史观》等印成活页,选作高中教材。李大钊对于学校的建设也倾注了心血。他从当局为学校争取校舍,还将一处院落命名为“望虹院”,意为“盼望共产主义早日实现”。应该说是李大钊及他的学生奠定了一六一中学的红色基因。

  在李大钊的鼓励和支持下,女一中学生要求妇女独立和自由的愿望与日俱增。她们请李大钊担任指导,排演五幕话剧《孔雀东南飞》,以舞台演出的形式揭露封建伦理的罪行。1921年春,《孔雀东南飞》在当时的教育部礼堂连续公演四天,礼堂被挤得水泄不通,观众为之深深感动,北京各高校学生纷纷前来观看。

  在李大钊革命精神的影响和鼓励下,女一中革命活动一直非常活跃。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里的学生,巾帼不让须眉。1919年,女一中参加了总罢课。1924年,受李大钊、高君宇的启发,国文教员石评梅组织女一中部分学生赴车站欢迎孙中山先生。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学校师生心系祖国命运,读书不忘救国。1933年,女一中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她们传播革命思想,积极组织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1月,女一中学生郭明秋当选北平大中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主席。在党的领导下,学联组织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轰轰烈烈展开。

  “一二九”运动之后,女一中进步学生卓琳、郭明秋等人辗转赴延安参加革命,投身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中。女一中师生怀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在党领导的民族救亡解放运动中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

  从女一中到现在的一六一中学,建校百余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中有的成为国家领导人、社会活动家,有的成为中科院院士、著名的艺术家和成功的企业家,在各行各业为国家作贡献。

  “一二九”策源地,他们站在民族危亡最前线

  不可磨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令人自豪的校史多年来一直激励着女一中和现在的一六一中学一代又一代学生。作为“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的策源地之一,一六一中学每年都会组织纪念活动,包括国旗下讲话、重温入团誓词、《团章》知识竞赛、演讲比赛、长跑活动等。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阴谋策动华北事变,北平的青年学生对华北危亡有切身感受,勇敢地冲在第一线。而女一中学生的热血也随着全国的抗日浪潮涌动。

  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1935年11月18日,北平大中学校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选出女一中学生郭明秋担任学联主席,学联机关就设在女一中。在党的领导下,北平学联酝酿了更大规模的抗日救国学生运动。

  12月3日,北平学生联合会在女一中召开秘密会议,通过《联络北平市大中学校发起大规模请愿》的议案。12月7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领导下,北平学联在女一中召开30余所学校参加的代表大会,地址就在当年学校小礼堂(花神苑)东侧的教室。当时地下党领导人彭涛同志认为“需要北平市大中学生代表中国人民表达抗日决心的时刻到了”。会议决定在12月9日利用各校周会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抗日游行示威,反对“华北自治”。黄敬任总指挥,郭明秋等进行队外指挥。于是,被毛泽东同志评价为“拉开抗日战争序幕”的“一二九”运动爆发了。

  当时确定的集合地点是新华门。9日,女一中全体学生在操场集合,准备听例行的周会讲话。教员孙祥偈跳上讲台,动员学生挽救危亡上街游行。学校学生自治会主席耿精一,学生肖蔚、于若木、王立言等带领广大学生向校方要钥匙。最后队伍终于冲出大门和校外学生队伍汇合。新华门前女一中学生去得最早,人数最多。《新生》杂志为此刊登照片,题为《参加请愿的女生队伍》。

  9日游行当天担任场外指挥的郭明秋同志回忆,“当时我被枪托打伤,姚依林同志扶着我转到兴隆大院,又绕道长安街上。”“游行队伍沿着西长安街——西单——西四——护国寺——定阜大街——沙滩——王府井……冲过军警的封锁,游行至半夜。”女一中的队伍在西单被反动军警打散后又顽强地重新集合起来往新华门前进。到王府井时,反动当局已派大批军警设下一道严密的封锁线。他们手持大刀、水龙、皮鞭、棍棒扑向手无寸铁的学生。女一中的进步师生面对敌人,高高举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横标,为拯救民族的危亡,表现出觉醒爱国青年学生的浩然正气。

   “一二九”运动后,学生抗日热情与日俱增,学联因势利导,作了充分准备,决定于12月16日采取一次更大的行动。这一天,全市学生冲破军警的阻挠,汇集到天桥召开了万人大会,通过了“抗日宣言纲领”。黄敬带领大家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反对华北五省自治”等口号。会后学生手挽手排队继续游行,沿途和军警搏斗,有人受伤,有人被捕入狱。

  传承红色基因,站出来让祖国挑选

  “站出来,让祖国挑选!”这是五六十年代女一中学生的共同理想。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1951年l月,72位女一中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志愿军,表现出弥足珍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1952年至1953年,祖国教育事业大发展,市领导为了充实师资队伍,决定从高考入选学生中调些学生留校工作。当时已考入清华、北大、师大的常世英、朱祖钰、黄慎仪、徐以仁等学生毫不犹豫地留校工作。不久,高二、高三年级的几位学生也服从需要留校工作。她们不计个人得失,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奉献青春,为女一中的发展作出贡献。

  1954年7月,女一中为新建的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输送了七位优秀教师。为支援新建中学,学校还输送了十余位老师。这些老师都无一例外地成长为各大、中学校的教学、行政骨干。

  女一中学生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她们以艰苦为荣,以奋斗为乐。其中有不少人自觉要求到落后地区、边远地区从事开发建设工作。上世纪50年代,女一中送出大批学生赴苏留学,她们刻苦学习,回国后不计名利,在各条战线上做出了成绩。

  而今,“站出来,让祖国挑选!”的青春誓言,依旧在一六一中学唱响。高中学生刘羽晴说,“每次新学期开学第一课,老师都会向我们介绍学校的历史传承,从一六一前身京师公立第一女子中学的建设经历,到‘一二九’运动中爱国学生郭明秋等的事迹,再到石评梅像为何始终伫立在校园中……这些背后的故事都是每个一六一人必须了解的历史。作为一名一六一人,我也会将‘站出来,让祖国挑选’的学校精神传承下去,为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学校青年教师陆娴介绍,学校一直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每一名教师都在工作中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探求更好地传播正能量、传递爱国精神的途径和方法。在课堂内外,老师会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方法,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传承红色精神。如思政课上讲述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时,引入热播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情节;通过学生表演《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纪实性报道文学作品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把爱国爱民、担当责任的价值观教育渗透其中,润物细无声。

  一六一中学校长吴伟东说,学校历来重视承继传统、全面育人。上世纪三十年代校歌中唱到“女中学如一炉火,均平锻炼文武合。五金同化共陶融,分析俱平妥”,说的就是学生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之中坚人才”。学校始终把“坚持爱国主线、树立家国情怀”作为重中之重,“站出来,让祖国挑选!”被确定为学校精神,立志于培养有责任担当、有健康体魄、有科学精神、有人文底蕴、有多样才能的学生。


  声明:来源于考试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